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他山之石 »正文

《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

时间:2020年06月28日信息来源:教育部评估中心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吹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集结号。会议期间,150多所高校联合发布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同年9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未来5年的阶段性目标、2035年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全面打响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一、主要成效

      (一)推进专业建设,筑牢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

  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进一步加快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提升专业建设水平。2018年,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国新增2072个专业点,撤消了416个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差的专业点。

  (二)强化顶层设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全方位育人体系。2018年,培育“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25家,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00项、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20个。推动党政领导干部、国企领导干部上讲台,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深化科教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截至2018年,至少有452所高校增加了创新创业学分,校均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学生数为262.82人,校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7.5个,校均创业实习基地56.43个。2018年举行的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265万名大学生、64万个团队参赛,超过前三届总和。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印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等重要文件也陆续下发。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增至38.31%,双师型教师比例增至19.52%,工程背景教师比例增至12.02%,行业背景教师比例增至17.68%。辅导员队伍规模实现较大扩充,从2017年的58750人增加到65571人。

  (五)加大各类资源投入,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校均教育经费投入达到54897.69万元,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全日制学生)达到3.27万元。截至2018年底,已认定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上线慕课数量达到81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1.4亿人次,超过4300万余人次获得慕课学分,中国高校慕课总量、参与开课学校数量、学习人数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践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校均开设专业实验课1182.66门。校均独立设置实验课占专业实验课比例达到9.97%,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校均接纳学生数达到8183.58人。

  (六)外部质量保障多元评价不断强化

  继续做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合格评估、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取得明显实效。第一,审核评估顺利收官。截止2018年底,共有650所学校参加了审核评估。先后邀请了5300余人次的专家参加了进校评估考察工作,其中两院院士60余人次,知名大学领导700余人次,海外知名专家100余人次。第二,合格评估持续推进。截止2018年底,共有205所高校接受了合格评估,实现了31个省市区全覆盖。第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升温,三大理念促教改。2018年,共有400多个专业通过认证,掀起全国高校参加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潮。截止2018年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范围涉及17个专业领域的56个专业,已有全国231所高校的119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第四,整体设计本科专业三级认证,专业认证分类推进。研制完成理学、农学、人文、社科、医学类专业三级认证标准和实施办法,提出三级认证组织体系构建思路,并在四个专业点进行了认证试点探索。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省部两级共开展35个专业的认证试点。第五,国家数据平台强支撑,质量监测全覆盖。国家数据平台已做到全国本科院校的全覆盖,涉及1239所高校。

  (七)高校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日益增强

  各类高校进一步完善各具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第一,加强教学质量督导队伍建设。全国1237所高校校均教学管理人员59.15人,校均质量监控人员5.06人。第二,定期开展多种形式质量评估。各高校积极构建学校、学院或专业(教研室)层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实施覆盖教学全过程的专项评估。第三,注重教学质量动态监测。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数据平台,实现了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要求。

  (八)学生学习体验与满意度不断提升

  学生学习体验和满意度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直观反应。根据2016-2018年全国调查数据,发现学生学习体验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第一,教师课程讲授水平持续提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和技巧比较成熟。第二,本科生课程教学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第三,学生对课程教学和学习风气的满意度都呈现上升趋势。第四,本科生的合作能力和自我认知水平较高,75.9%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自己的合作能力有较大或极大提高。7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确立明晰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很大。第五,本科生成长与收获满意度持续提升,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长与收获基本满意。

  二、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尚需巩固

  高校重学科建设轻人才培养,轻视教学、轻视教书育人的倾向依然存在。根据2013—2018年321所参加审核评估高校的专家组评估报告看:高校基本形成了领导规划教学、领导负责教学、领导深入教学的工作机制。但在规划围绕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优先教学、全员服务教学等方面,尚有21%的高校对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保障度做的不够。高校在落实本科教育“三个地位”、推动“四个回归”工作力度不够,政策措施落地不实。

  (二)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学分制改革和小班化教学仍需大力推进。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7-2018学年,全国本科高校的专业课小班课堂(30人及以下)数占比为33.62%,校均开出网络课程约52门,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不足。部分高校实践环节学分偏少,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数量不够,教学形式单一。

  (三)学习过程管理不够严格

  高校对学习过程管理不够严格,课程学习难度、挑战度不高,考核方式单一,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评价。调查显示,从2016到2018年,高校学业挑战度呈略微上升趋势,但整体来看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高校的学业挑战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体现为课程认知目标不高,课程要求不够严格,读写训练比较欠缺。

  (四)师德师风建设未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高校轻视教书育人的倾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五唯”痼疾依然明显。有些高校对师德建设工作的统筹领导力度不够,教学和师德考核在教师考核评价中被弱化,个别教师不能认真履职尽责,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有些高校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向教学聚焦不够,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7-2018学年,全国本科高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平均比例为76.99%,仍旧存在教授不上讲台现象。

  (五)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教育评价标准关于立德树人导向不够突出、指标不够具体、措施不够细化,可衡量可评价的效果差。二是高校分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引导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作用弱。三高校内部评价“五唯”现象尚未扭转,在职称评聘、职务考核、激励奖励、资源分配等方面依然强调“帽子、课题、成果、经费、奖项”等刚性指标,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标准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战线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握内涵式发展导向,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二)继续深化课堂教学革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应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构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重塑教育形态,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以信息技术倒逼教师教学方式改革。推进慕课建设和使用,完善慕课学分认证机制,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三)提升本科教学课程挑战度,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高校应进一步研究国家和外部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将高阶性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拔高课程创新性,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高校应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过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考核、评价、监督、奖励、惩处的长效机制,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建立师德档案,对教师接受师德教育、表彰、奖惩的情况和日常表现、考核结果进行动态跟踪。

  (五)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评估机构应突出立德树人在评估工作的导向作用,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工作的首要标准,进一步强化分类评估、精准评估,完善分类评估工具和方法,发挥好教学评估对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指挥棒”作用,引导高校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上一篇: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答记者问 下一篇:《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解读